形态描述
形态 依据四川峨眉山(114雄、30雌及蝌蚪)、天全(76雄、5雌及卵)标本。
成体:体扁而窄长,雄蛙体长45mm,雌蛙体长61 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43。头长、宽几乎相等或长大于宽;吻长,吻端钝尖或钝圆,突出于下唇,呈倾斜状;吻棱明显,颊面内陷;鼻孔近吻端,鼻间距小于眼间距,上眼睑宽为眼间距的2/3;鼓膜明显,为眼径的1/2—2/3;犁骨齿强,由内鼻孔前内角向内侧中线斜伸至内鼻孔后角,左、右间距约与内鼻孔宽度同;舌后端缺刻深。
前肢细长,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;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;指端均有吸盘其腹面有马蹄形边缘沟,第一指吸盘小,第三指吸盘小于鼓膜;指间无蹼,指侧均有缘膜,第四指缘膜延至掌部;关节下瘤均很发达,有成行或单枚指基下瘤;掌突3个,不甚明显。后肢细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与鼻孔之间,左、右跟部重叠,胫长约为体长之半,足短于胫;趾吸盘略小于指吸盘,指、趾吸盘背面可见到“Y”形迹;第三趾略短于第五趾;趾间约具半蹼,外侧3趾间蹼达第二关节下瘤,内侧2趾蹼达第一关节下瘤以缘膜达趾端;外侧蹠间蹼不甚发达;关节下瘤很发达,一般外侧2趾的趾基下瘤明显;内踉突扁平,外蹠突甚小。
表243 斑腿泛树蛙成体量度(四川峨眉山)
Table 243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(Emeishan, Sichuan)
单位:mm
项目 50♂♂ 25♀♀ 项目 50♂♂ 25♀♀
体 长
SVL 40.5—48.0
44.5 57.0—65.0
60.9 前臂宽
LAD 2.8—4.1
3.8
8.5% 4.0—5.5
4.7
7.7%
头 长
HL 13.5—17.3
15.7
35.2% 19.8—22.0
20.6
33.8% 手 长
HAL 11.0—13.5
12.3
27.6% 12.4—18.4
16.4
27.0%
头 宽
HW 13.4—16.9
15.8
35.5% 20.0—23.0
21.3
34.9% 后肢长
HLL 65.0—82.0
75.8
170.4% 91.0—111.0
102.8
168.7%
眼间距
IOS 5.0—6.3
5.6
12.5% 6.5—8.0
7.0
11.5% 跗足长
TFL 22.7—36.0
33.5
75.2% 27.5—46.5
38.5
63.2%
鼓 膜
TD 2.9—3.7
3.3
7.4% 3.8—4.8
4.3
7.1% 足 长
FL 16.3—20.8
18.6
41.7% 24.0—27.0
25.4
41.6%
前臂及手长
LAHL 25.0—32.7
29.9
67.2% 37.0—44.0
40.0
65.7%
皮肤平滑,背面有很小的痣粒;颞褶平直而长,达肩上方;一般头顶皮肤不紧贴头骨。腹面有扁平疣,咽胸部的较小,腹部的大而稠密。
生活时体色常随栖息环境而改变,一般背面为浅棕色,在光强而干燥的环境下呈浅粉棕色或浅黄棕色,在黑暗处即变为深棕色,上面有黑褐色或黑色斑纹,其形状变异大,有的个体有4条或6条深色纵纹、有的前背部有“X”形斑或仅有不规则的点状斑。四肢背面有黑色或暗绿色横纹或呈斑点状;肛部至股后方有黄色、紫色、棕色及乳白色交织成的网状斑。腹面乳白色,个别标本有黑点;咽喉部常有深色斑点。
第二性征:雄蛙体较小;第一、第二指基部内侧背面有乳白色婚垫,有时第三指上也有不甚明显之婚垫;解剖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CIB 9806号雄蛙标本,有一对咽下内声囊;雄性线明显。
卵:卵泡及卵粒白色,卵径1.9mm左右。
蝌蚪:体形笨重,尾鳍高而薄,尾肌后半段明显薄弱,尾末端细尖。蝌蚪体色因环境而异,生活在清水荡内的体形较小,背面为绿黄色,在食料丰富的水池内者体形较大,背面为橄榄绿色,体侧绿黄色;腹面均为乳白色;尾部黑棕色斑点颇多,尾后半段色较深,有很小而均匀的黑斑点,一般能与前半段能截然区别出来。第33—36期的蝌蚪,其后肢芽5mm左右,头体长13mm,尾长24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44。头部及背面平扁,眼位于头两极侧,眼间距很宽,虹彩棕黑色;鼻孔近吻端;出水孔大,位于体左侧下方,无游离管,不易看清孔口;肛孔位于下尾鳍基部右侧。唇齿式一般为I : 3+3/1+1 : II;上唇缘无唇乳突,口角和下唇乳突一般为一排,交错排列,乳突在下唇中央不连续,乳突上一般有色素;角质颌适中。
变态期蝌蚪,当后肢长20mm左右时,体长15.5mm,尾长32mm,透过皮肤可见到前肢,口部无变化;当前肢刚伸出时,体尾长度与上述相同,唇齿及角质颌消失,仅有残存的唇乳突,舌出现,背面斑纹显现。新成蛙体长15—20mm,最大者可达27mm(西藏墨脱的变态期蝌蚪及新成蛙指、趾吸盘红色)。
蝌蚪口咽腔顶部结构(图430: c):鼻前场中部约有7个大疱粒,排列呈横弧形,其后两侧各有1枚疱粒;内鼻孔横置,其前壁缘外侧各有鼻前乳突1枚,朝向中部,后壁各有一枚较小的乳突;鼻后场前部两侧各有高大鼻后乳突1枚,中嵴呈三角形,宽大于高。侧嵴乳突较细长。口腔顶场乳突纤细,每侧有4—5枚;场内有乳突约50枚,均匀分布;后侧嵴细长;顶侧乳突每侧2—3枚,呈丛状,腺体带的宽为15—20个腺窝宽,中部不连续。背腭帆边缘多疱粒,有腺窝,中间不连接。食道入口两侧有短乳突。
蝌蚪口咽腔底部结构(图430: d):舌前乳突4对,呈短圆柱状,2对大的位于后侧
壁,2对小的位于大的前面;无口腔底场嵴;舌原基柠檬形,很高,上有舌乳突4枚,
中对较长。口腔底场每侧有乳突12—15枚,交错排列成双行;底场内约有50枚疱粒,
分布于底场后1/2的三角区内。口腔囊长卵圆形,横列,囊前有疤粒;腹腭帆有骨针支持,后缘呈波浪状,有16—17枚小突起,中缺刻明显;鳃篮宽大于长,其内各有3个鳃室,中室长度几乎等于底场的长度。
表244 斑腿泛树蛙蝌蚪10个量度(四川峨眉山)
Table 244 Measurements of ten tadpoles of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(Emeishan, Sichuan)
单位:mm
头体长
SVL 12.6—13.7
13.2 口 宽
MW 3.2—3.7
3.5
26.4% 尾肌宽
TaMD 2.4—4.4
3.4
25.9%
体 高
BH 8.2—9.1
8.6
65.2% 尾 长
TaL 20.5—27.0
24.4
185.0% 后肢芽长
HLL 3.2—7.0
4.9
体 宽
BW 8.2—9.5
8.4
63.6% 尾 高
TaH 8.9—10.0
9.5
72.0% 发育时期
(Gosner,1960) 第33—36期
变异:海南岛、广州的斑腿泛树蛙与其他地区的有一定变异,如吻较长,鼓膜较大;体长44—55mm的标本头顶皮肤与头骨紧密结合,体长40mm以下者头部皮肤不紧贴头骨等。
成体:体扁而窄长,雄蛙体长45mm,雌蛙体长61 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43。头长、宽几乎相等或长大于宽;吻长,吻端钝尖或钝圆,突出于下唇,呈倾斜状;吻棱明显,颊面内陷;鼻孔近吻端,鼻间距小于眼间距,上眼睑宽为眼间距的2/3;鼓膜明显,为眼径的1/2—2/3;犁骨齿强,由内鼻孔前内角向内侧中线斜伸至内鼻孔后角,左、右间距约与内鼻孔宽度同;舌后端缺刻深。
前肢细长,前臂及手长超过体长之半;指长顺序为3、4、2、1;指端均有吸盘其腹面有马蹄形边缘沟,第一指吸盘小,第三指吸盘小于鼓膜;指间无蹼,指侧均有缘膜,第四指缘膜延至掌部;关节下瘤均很发达,有成行或单枚指基下瘤;掌突3个,不甚明显。后肢细长,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达眼与鼻孔之间,左、右跟部重叠,胫长约为体长之半,足短于胫;趾吸盘略小于指吸盘,指、趾吸盘背面可见到“Y”形迹;第三趾略短于第五趾;趾间约具半蹼,外侧3趾间蹼达第二关节下瘤,内侧2趾蹼达第一关节下瘤以缘膜达趾端;外侧蹠间蹼不甚发达;关节下瘤很发达,一般外侧2趾的趾基下瘤明显;内踉突扁平,外蹠突甚小。
表243 斑腿泛树蛙成体量度(四川峨眉山)
Table 243 Measurements of adults of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(Emeishan, Sichuan)
单位:mm
项目 50♂♂ 25♀♀ 项目 50♂♂ 25♀♀
体 长
SVL 40.5—48.0
44.5 57.0—65.0
60.9 前臂宽
LAD 2.8—4.1
3.8
8.5% 4.0—5.5
4.7
7.7%
头 长
HL 13.5—17.3
15.7
35.2% 19.8—22.0
20.6
33.8% 手 长
HAL 11.0—13.5
12.3
27.6% 12.4—18.4
16.4
27.0%
头 宽
HW 13.4—16.9
15.8
35.5% 20.0—23.0
21.3
34.9% 后肢长
HLL 65.0—82.0
75.8
170.4% 91.0—111.0
102.8
168.7%
眼间距
IOS 5.0—6.3
5.6
12.5% 6.5—8.0
7.0
11.5% 跗足长
TFL 22.7—36.0
33.5
75.2% 27.5—46.5
38.5
63.2%
鼓 膜
TD 2.9—3.7
3.3
7.4% 3.8—4.8
4.3
7.1% 足 长
FL 16.3—20.8
18.6
41.7% 24.0—27.0
25.4
41.6%
前臂及手长
LAHL 25.0—32.7
29.9
67.2% 37.0—44.0
40.0
65.7%
皮肤平滑,背面有很小的痣粒;颞褶平直而长,达肩上方;一般头顶皮肤不紧贴头骨。腹面有扁平疣,咽胸部的较小,腹部的大而稠密。
生活时体色常随栖息环境而改变,一般背面为浅棕色,在光强而干燥的环境下呈浅粉棕色或浅黄棕色,在黑暗处即变为深棕色,上面有黑褐色或黑色斑纹,其形状变异大,有的个体有4条或6条深色纵纹、有的前背部有“X”形斑或仅有不规则的点状斑。四肢背面有黑色或暗绿色横纹或呈斑点状;肛部至股后方有黄色、紫色、棕色及乳白色交织成的网状斑。腹面乳白色,个别标本有黑点;咽喉部常有深色斑点。
第二性征:雄蛙体较小;第一、第二指基部内侧背面有乳白色婚垫,有时第三指上也有不甚明显之婚垫;解剖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CIB 9806号雄蛙标本,有一对咽下内声囊;雄性线明显。
卵:卵泡及卵粒白色,卵径1.9mm左右。
蝌蚪:体形笨重,尾鳍高而薄,尾肌后半段明显薄弱,尾末端细尖。蝌蚪体色因环境而异,生活在清水荡内的体形较小,背面为绿黄色,在食料丰富的水池内者体形较大,背面为橄榄绿色,体侧绿黄色;腹面均为乳白色;尾部黑棕色斑点颇多,尾后半段色较深,有很小而均匀的黑斑点,一般能与前半段能截然区别出来。第33—36期的蝌蚪,其后肢芽5mm左右,头体长13mm,尾长24mm左右,其他部位量度数据见表244。头部及背面平扁,眼位于头两极侧,眼间距很宽,虹彩棕黑色;鼻孔近吻端;出水孔大,位于体左侧下方,无游离管,不易看清孔口;肛孔位于下尾鳍基部右侧。唇齿式一般为I : 3+3/1+1 : II;上唇缘无唇乳突,口角和下唇乳突一般为一排,交错排列,乳突在下唇中央不连续,乳突上一般有色素;角质颌适中。
变态期蝌蚪,当后肢长20mm左右时,体长15.5mm,尾长32mm,透过皮肤可见到前肢,口部无变化;当前肢刚伸出时,体尾长度与上述相同,唇齿及角质颌消失,仅有残存的唇乳突,舌出现,背面斑纹显现。新成蛙体长15—20mm,最大者可达27mm(西藏墨脱的变态期蝌蚪及新成蛙指、趾吸盘红色)。
蝌蚪口咽腔顶部结构(图430: c):鼻前场中部约有7个大疱粒,排列呈横弧形,其后两侧各有1枚疱粒;内鼻孔横置,其前壁缘外侧各有鼻前乳突1枚,朝向中部,后壁各有一枚较小的乳突;鼻后场前部两侧各有高大鼻后乳突1枚,中嵴呈三角形,宽大于高。侧嵴乳突较细长。口腔顶场乳突纤细,每侧有4—5枚;场内有乳突约50枚,均匀分布;后侧嵴细长;顶侧乳突每侧2—3枚,呈丛状,腺体带的宽为15—20个腺窝宽,中部不连续。背腭帆边缘多疱粒,有腺窝,中间不连接。食道入口两侧有短乳突。
蝌蚪口咽腔底部结构(图430: d):舌前乳突4对,呈短圆柱状,2对大的位于后侧
壁,2对小的位于大的前面;无口腔底场嵴;舌原基柠檬形,很高,上有舌乳突4枚,
中对较长。口腔底场每侧有乳突12—15枚,交错排列成双行;底场内约有50枚疱粒,
分布于底场后1/2的三角区内。口腔囊长卵圆形,横列,囊前有疤粒;腹腭帆有骨针支持,后缘呈波浪状,有16—17枚小突起,中缺刻明显;鳃篮宽大于长,其内各有3个鳃室,中室长度几乎等于底场的长度。
表244 斑腿泛树蛙蝌蚪10个量度(四川峨眉山)
Table 244 Measurements of ten tadpoles of 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 (Emeishan, Sichuan)
单位:mm
头体长
SVL 12.6—13.7
13.2 口 宽
MW 3.2—3.7
3.5
26.4% 尾肌宽
TaMD 2.4—4.4
3.4
25.9%
体 高
BH 8.2—9.1
8.6
65.2% 尾 长
TaL 20.5—27.0
24.4
185.0% 后肢芽长
HLL 3.2—7.0
4.9
体 宽
BW 8.2—9.5
8.4
63.6% 尾 高
TaH 8.9—10.0
9.5
72.0% 发育时期
(Gosner,1960) 第33—36期
变异:海南岛、广州的斑腿泛树蛙与其他地区的有一定变异,如吻较长,鼓膜较大;体长44—55mm的标本头顶皮肤与头骨紧密结合,体长40mm以下者头部皮肤不紧贴头骨等。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背前部多有“X”形深色斑,股后有网状花斑;指间无蹼;第四趾外侧蹼达远端第二、第三关节下瘤之间;雄蛙有一对咽侧下内声囊。
生物学
生物学资料 该蛙生活在海拔80—1600m的丘陵和山区。常栖息于稻田、草丛或泥窝内,有的在田埂石缝中或灌木枝叶上、住宅旁芭蕉叶基部和地面的腐烂树叶下以及在橡胶树上和村寨路旁、水塘或粪坑中均可以发现它们。傍晚可听到“Pā、Pā、Pā、”的鸣叫声。跳跃力不强,行动较为缓慢,易于捕捉。产卵季节因地而异,海南岛在4—9月,杭州在4—7月,福建在3—4月,四川在4月底至8月中旬均可见到卵泡。产卵时,雌蛙先以左、右跗足部将排出之胶质搅拌成泡沫,随后产出卵和雄蛙的排出精液也被搅拌在白泡沫中,这种动作是多次进行的;产卵活动全部完成后,卵群外形成白色的卵泡;随后表面部分逐渐变为米黄色。卵泡的黏性颇强,常粘贴在水坑、稻田的土壁上或旧粪坑的坑壁上;还有将卵泡产在稻秧上或水边草丛或灌木上的;有的卵泡漂浮于水面上;甚至较高的树枝叶片上或竹叶上都可发现卵泡。据陈壁辉主编(1991: 148)记载,安徽的雌蛙,5月中旬卵巢内有卵2140粒,乳白色,卵径1.5—1.8mm;在安徽南部该蛙在5—7月产卵。黄美华等主编(1990: 87)记载该蛙产卵250粒。李鹊鸣和王菊凤(1995: 95)记载,该蛙为多次产卵类型,一次产卵273粒。杨大同主编(1991: 206)记载该蛙卵泡内有卵301—460粒。胚胎发育后期,卵泡的胶质物逐渐液化,直到孵化期整个或部分卵泡坠入水内,泡沫状的残留部分即行消失;坠入水塘内的小蝌蚪可立即在水中游动。
1998年6月中旬,叶昌媛将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的斑腿泛树蛙刚产的卵泡1个,采回在成都孵化,在常温下7天左右孵化完毕,其孵化率100%;初孵出的小蝌蚪以卵泡为食,直至其全长15mm左右时已将泡沫吃完,在人工饲养条件下,于8月中旬蝌蚪陆续变成幼蛙,从卵至变态为幼蛙约经60天左右。
据张继秀等(1966)、宋志明等(1975)和潘炯华和袁振生(1982)报道,该蛙捕食蜚蠊、蝗虫、象解、金龟子、水龟虫、大叶蝉、蝽象、蚜虫、蛀虫、沫蝉等多种害虫,该蛙对防治农田害虫有一定作用;该蛙也捕食螳螂、蜘蛛、蚯蚓、虾和螺类等无脊椎动物。此外,据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(1983: 285)记载,该蛙还可供药用,有止血止痛,续筋接骨的功效。
1998年6月中旬,叶昌媛将四川都江堰市青城山的斑腿泛树蛙刚产的卵泡1个,采回在成都孵化,在常温下7天左右孵化完毕,其孵化率100%;初孵出的小蝌蚪以卵泡为食,直至其全长15mm左右时已将泡沫吃完,在人工饲养条件下,于8月中旬蝌蚪陆续变成幼蛙,从卵至变态为幼蛙约经60天左右。
据张继秀等(1966)、宋志明等(1975)和潘炯华和袁振生(1982)报道,该蛙捕食蜚蠊、蝗虫、象解、金龟子、水龟虫、大叶蝉、蝽象、蚜虫、蛀虫、沫蝉等多种害虫,该蛙对防治农田害虫有一定作用;该蛙也捕食螳螂、蜘蛛、蚯蚓、虾和螺类等无脊椎动物。此外,据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(1983: 285)记载,该蛙还可供药用,有止血止痛,续筋接骨的功效。
国外分布
日本(琉球),泰国,柬埔寨,老挝,越南(北部),可能缅甸也有分布。
国内分布
地理分布 广泛分布于秦岭以南各省(区),标本采于甘肃(南部的文县?康县)?陕西(宁强)、西藏(墨脱)、四川(平武、南江、南充、安县、彭县、都江堰市、茂县、乐山、峨眉、洪雅、天全、宝兴、荣经、雷波、屏山、筠连、兴文、合江、古蔺等县)、重庆(巫山、南川、秀山、重庆等)、云南[河口、景东、腾冲、盈江、陇川、永德、沧源、孟连、景洪及勐养、绿春、勋腊、屏边、双柏、新平、维西、龙陵、福贡县(原碧江)等县]、贵州(毕节、绥阳、印江、江口、松桃、荔波、罗甸、望漠、榕江、雷山、惠水、安龙、金沙、贵定等)、湖北(利川以及东南部的通山)、河南(商城)、安徽[歙县、祁门、黄山、九华山(青阳与石台之间)、霍山和岳西地区的大别山区等]、江苏(苏州、宜兴)、上海、浙江(杭州、龙泉、庆元、开化、江山、天台、乐清、丽水、缙云、云和、遂昌、松阳、临安、湖州、德清、镇海、东阳、盘安、大门岛、洞头山岛等)、江西(西北部、中部和南部山区)、湖南(长沙、衡阳、桑植、大庸、宜章、沅陵、城步、新宁、江永、平江、炎陵)、福建(建安、永泰、武夷山、德化、福州、南平、顺昌、邵武、长汀、诏安等)、台湾(全岛)、广东(从化、连县、大浦、汕头、吴川、电百、徐闻、五华、惠东、封开、信宜、珠江口一带及全省均有分布)、香港、澳门、海南(文昌、琼中五指山、陵水吊罗山、檐州、白沙、乐东县尖峰岭、万宁、三亚、崖县、屯昌等)、广西(金秀大瑶山、凭祥、龙州、龙胜、南宁、贵港市[原贵县]的龙山、都安、武宣、宜山、藤县、桂平、兴安、资源、桂林、钟山、蒙山、玉林、德保、那坡、浦北县六万大山、容县大容山、东兴、田林岑王老山、上思十万大山、武鸣等);
分类讨论
讨论 较长时期以来,本种中国的标本被定名为Rhacophorus leucomystax或
Polypedates leucomystax。Matsui等(1986)将台湾等地居群与加里曼丹居群做了比较,结果证明以上两个居群在形态、鸣声和染色体组型上都不相同,故认为中国内地和台湾的居群不同于Polypedates leucomystax,中国居群的分类有待进一步研究;同时,建议中国居群的种名先用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(模式标本产地:香港)。此后,徐宁等在《斑腿泛树蛙的染色体组型、C-带和银带研究》(1990)一文中讨论了贵州、台湾和加里曼丹3地斑腿泛树蛙的染色体组型的异同,其结果认为:“贵州标本与台湾产Polypedates megacephalus在外部形态和染色体的sm位置都很相似,而与加里曼丹产的P. leucomystax有很大差异。因此,根据以上研究,认为贵州和台湾的斑腿泛树蛙可能同为一种,即Polypedates megacephalus。”费梁等(1999c: 272; 2005a: 260)已采用上述建议,也将其学名记载为Rhacophorus megacephalus。本书根据近期的研究,恢复泛树蛙属Polypedates为有效属,并采用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这一学名(见本书“泛树蛙属Polypedates和树蛙属Rhacophorus的分类讨论”一节)。据Maeda和Matsui(1990: 161)记载,日本琉球的斑腿泛树蛙可能是从Indochina的引进种。
Polypedates leucomystax。Matsui等(1986)将台湾等地居群与加里曼丹居群做了比较,结果证明以上两个居群在形态、鸣声和染色体组型上都不相同,故认为中国内地和台湾的居群不同于Polypedates leucomystax,中国居群的分类有待进一步研究;同时,建议中国居群的种名先用Polypedates megacephalus Hallowell(模式标本产地:香港)。此后,徐宁等在《斑腿泛树蛙的染色体组型、C-带和银带研究》(1990)一文中讨论了贵州、台湾和加里曼丹3地斑腿泛树蛙的染色体组型的异同,其结果认为:“贵州标本与台湾产Polypedates megacephalus在外部形态和染色体的sm位置都很相似,而与加里曼丹产的P. leucomystax有很大差异。因此,根据以上研究,认为贵州和台湾的斑腿泛树蛙可能同为一种,即Polypedates megacephalus。”费梁等(1999c: 272; 2005a: 260)已采用上述建议,也将其学名记载为Rhacophorus megacephalus。本书根据近期的研究,恢复泛树蛙属Polypedates为有效属,并采用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megacephalus这一学名(见本书“泛树蛙属Polypedates和树蛙属Rhacophorus的分类讨论”一节)。据Maeda和Matsui(1990: 161)记载,日本琉球的斑腿泛树蛙可能是从Indochina的引进种。